
开放原子校源行(上海站)成功举办,复旦大学首推“开源先锋激励计划”


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
周磊在致辞中表示,复旦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在开源领域积极探索“校-企-社”协同育人模式。近年来,学校通过学术成果开源开放、专业课程实践融合、开放原子开源社团建设、“开源先锋激励计划”设立等举措,推动学生从“使用开源”向“贡献开源”转变,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与各方合作,打造开源理念传播“桥头堡”与人才成长“孵化器”。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
程晓明在致辞中表示,基金会以服务开源生态建设为核心,聚焦开源项目发展与人才培养,通过校源行、大赛等推动开源知识普及与产业实践协同并进。同时,基金会已在上海成立开放原子(上海)开源促进中心,聚焦人工智能与开源融合创新,助力上海成为相关领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未来,基金会将进一步支持高校开展开源教学实践,为青年学生搭建更广阔的成长与发展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柴洪峰
柴洪峰以“金融科技与开源软件的共生共荣”为主题展开分享。他结合行业实践指出,开源是金融科技实现高质量、高安全、高效率发展的关键路径,目前银行业已有超166家机构应用开源产品,AI、中间件等成为重点领域。复旦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将持续投身开源事业,探索金融大模型开源协作模式,为国家金融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淡化绩点,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揭晓首批复旦大学开源先锋
活动同期,复旦大学联合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发起首届“复旦大学开源先锋奖励计划”。该计划吸引了来自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临床医学院、生命科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多个院系的本科及研究生申报,包括16名个人和10支团队。经过专家评审,胡时京、孙昕宇等5名学生,MOSS-TTSD、OpenCoder、旦挞等7个团队斩获“复旦大学开源先锋奖”。

“复旦大学开源先锋奖”颁奖仪式
获奖代表孙昕宇表示,投入开源并非为完成任务或比赛,而是主动改进世界的方式。他认为,应从手头小事做起,与无数陌生开发者携手,帮他人少走弯路、提升效率。另一位代表胡时京提到,参与开源项目让他看到了早期互联网开放、自由、共享的精神。在他看来,开源不只是一种开发模式,更是一种信念——相信协作优于竞争,相信共享能孕育真正的创新。
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2025年,复旦大学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凝聚力量建设了六大工科创新学院。学校将全面推行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本博或本硕一体的长周期模式培养干细胞式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和开源社区中优秀开源开发者互驱成长、共同发展的理念相通,方向一致。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彭鑫介绍,复旦大学计算机50年来一直致力于面向国家和产业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全面落实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本研融通培养改革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将“淡化绩点,突出多元化专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导向,并从多个方面具体推进。一是拓展评价维度,将学术研究、科创竞赛、开源贡献、交叉融通等多样化能力发展纳入奖学金评定及本研融通各阶段考核要求;二是强化组织保障,专门设立科创竞赛、交叉融合、产学合作、开源实践、国际化培养五个专项工作小组,并通过教学实验中心提供基础条件支撑;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出台专项措施鼓励教师更积极地投入学生指导工作,全方位支撑学生多元化能力发展。
前沿分享赋能,搭建产学研对接桥梁
在主题报告与技术分享环节,开源专家与高校学者带来一场场技术盛宴。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复旦大学先进计算系统研究院院长谢涛,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教授、MOSS大模型项目负责人邱锡鹏分别围绕“开源共建RISC-V+AI软件生态”“开源助力大模型突围”等前沿议题分享深度见解,为开源技术创新方向提供专业指引,启发师生探索开源与新兴技术融合的新路径。
此外,来自华为、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大模型社区、CANN开源社区、腾讯混元项目、GitCodeAI社区等专家也带来了行业前沿视角,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解读了开源技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生态发展情况和机遇、以及高校教育的合作计划。
活动期间,上海各高校师生积极交流互动,围绕开源课程建设、科研协同、产业合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进一步凝聚了高校与产业界推动开源生态发展的共识。
“开放原子校源行”通过创建课程、开展人才认证,以及推广“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探索打破传统培养痛点,缩短人才生产力转化链,培养产业所需实践性人才,有效提升我国优秀开源人才储备能力,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