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力培养开源人才,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石
本文转载自人民邮电报
当全球97%的软件开发者、99%的企业使用开源软件,当开源技术成为AI、工业互联网等前沿领域的重要技术底座……开源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而一场围绕开源人才的全球竞争已悄然打响。第三方机构安永发布报告称,2025年中国ICT人才数量缺口将超过2000万,其中开源作为ICT人才需求的核心板块,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供需矛盾。
可以说,开源人才培养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系数字经济发展、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必答题。那么,培养开源人才的“源头活水”从哪里来,我们的开源人才最终又将以何种姿态融入产业,深度参与数字经济建设当中去?
革新人才激励政策,打破“唯学历、唯论文”桎梏
从Linux操作系统到Apache服务器,再到开源鸿蒙与DeepSeek,以及近日正式宣布开源的盘古大模型、文心一言,开源已是数字时代的“通用语言”。
“在我们看来,开源不仅是突破技术垄断、加速技术迭代的核心引擎,更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在日前于山西太原举办的开放原子“校源行”活动上,山西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直言,高校既是数字技术、开源技术最广泛的参与者、使用者,也是优质开源最基础、最有力的生产者。

然而,我国ICT人才特别是开源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新质生产力建设与传统高校教育存在一定供需矛盾。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4年)》显示,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持续提升,但是我国高校开源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课程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迭代。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王建民表示,软件产业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导致对软件人才——特别是精通开源软件的人才需求激增且日益迫切。
学好开源这门“通用语言”,不仅是需要将开源的理念、贡献从单一的激励行为转化为融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系统性工程,更对我国高校目前的学生培养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乃至学校综合能力提出了全新的、多维度的挑战。特别是以“唯学历、唯论文”为代表的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往往难以衡量开源贡献,导致学生参与开源实践的积极性不高,陷入“供需错位”的恶性循环。
近年来,《“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将开源作为引领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并从多方面给予支持,这为我国开源领域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成为开源参与者数量全球排名第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北大学创新性推出的“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成为我国打造开源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份样板。作为首个“校级”激励政策,该评价机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习开源项目课程和参与开源项目贡献纳入本科生课程加分、保研加分、专项激励和研究生学分加分,将开设开源课程纳入教师职称评审、教学融合加分等维度中。
例如面向本科生,通过开源人才评价平台年度贡献评选后,本科生可获得保研实践能力加分,以及开源贡献专项奖学金;面向研究生,开源项目可认定创新实践学分,还设立竞赛奖金、科研立项基金等多项专项奖励,且通过学分认证实现课程与开源能力互认。
该评价机制还对教师参与开源项目针对性地提出激励政策——以绩效与职称双重激励、荣誉与奖金并重,鼓励教师投身开源教育。

“高校推行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政策,本质是将开源理念深度融入教育与科研体系。”中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钱表示,通过“开源化科研”打破学术封闭性,推动高校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枢纽。该政策明确开源贡献价值,打破传统学历、职称评价桎梏,以代码贡献、项目影响力等硬核成果为导向,激发人才投身解决核心技术攻关的主动性。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则认为,“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以最终贡献成果为核心依据,为高校提供关键支撑:一方面,它规范了将学生在开源社区的实践表现(如日常贡献)科学纳入学分体系,甚至替代部分毕业要求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它促使教师积极指导并激励学生参与开源社区贡献,并将此表现纳入教师考核范畴。这两方面的协同推进,均需配套政策支持方能切实落地。
中北大学能够在培养开源人才的前沿阵地扎稳旗帜,离不开其秉持的对全国各类开源活动的开放、包容态度。开放原子“校源行”作为个中代表,在工信部的指导下,以社团、课程、活动为抓手,加快将开源文化、理念和技术融入校园。
截至目前,该活动已经推动全国74所高校成立开源社团,举办了超450场开源活动。“开源的未来,在于人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程晓明表示,基金会作为中立、开放的公益组织,汇聚了开源鸿蒙等一批优秀的开源项目,将持续为高校提供更加丰富的开源教育资源与项目实践机会。
打通“产教融合”脉络,让人才真正融入产业中去
“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开源以及从事AI行业很感兴趣,但是我不太清楚接下来应该做哪些更深入的准备?”这位中北大学学生的困惑不难理解——虽然所学专业、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对口,但却无法利用好大学的知识储备清晰地、精准地与工作无缝对接。

这也是困扰全国很多高校教育许久的难题——如何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产教融合”。特别是计算机科学这类需要大量动手实操的专业,能否在学生踏入教室的那一刻起,便以产业真实需求为导向教书育人,这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高校、教师乃至其背后的教育逻辑。
教学理念“做中学”指的是以实践操作为核心,通过主动探究、项目实施等方式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论。
陈钱直言:“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开源贡献激励政策,与我们目前面向本科生实施‘做中学’创新能力培养改革,面向研究生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相得益彰,都是为了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教育历练和行业前沿创新实践训练,着力在集成攻关实践中培养真正能解决行业、产业、企业实际问题的工程精英人才。”

中北大学应用“以贡献为导向的开源人才评价机制”,成功孵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级开源项目“工业现场云组态系统”。该项目聚焦智能制造、能源管理等工业数字化场景,技术成果已在汽车制造产线监控、光伏电站管理等场景验证,帮助制造企业缩短新产线调试周期40%,提升设备利用率25%,为国产工业软件生态注入高校创新动能。
据了解,该技术团队通过贡献积分兑换学分机制、课程融合实践及跨校贡献者仪表盘,吸引众多工科专业学生参与开发,形成“教授顾问-研究生导师-本科生贡献者”三级培养链条,成为“产教融合”的典型范例。
人才培养是国之大计。当越来越多青年开发者在一行行代码间崭露头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开源人才数量的积累,更是开源教育范式的创新变革。我们相信,每一行代码、每一位投身开源的青年,都将为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更多底气和信心。